巨戶溝由來
順治是在清朝入關后遷都北京的,把現在的新賓永陵改作興京。當時,永陵以東的桓仁一帶稱為東邊道。為了保護龍興之地的風水,清朝對桓仁地區實現封禁。
一次,康熙皇帝巡查到營口時,天色已晚。當晚下榻在一個大戶人家。讓康熙皇帝感到吃驚的是,接待他的竟是一位十二三歲的孩子,這孩子名叫于謙。那孩子眉清目秀,接人待物甚是精細,令康熙皇帝非常好奇,決定考考于謙。他吩咐手下的太監取出一棵百年老山參??滴醢讶藚⒎诺搅擞谥t面前說:“這是一棵百年老山參,它不但價值連城,更主要的是延年益壽,祛除百病。我想小當家的能把這棵人參分給全府上下的二百多口人都嘗嘗,以保全府上下平安康泰。”
于謙起身謝恩后,毫不猶豫地走出了客廳,大約半袋煙的功夫走了回來繼續和皇帝談笑自如地敘述家常。不一會,管家回話道:“按老爺吩咐,我已經把人參投到了井里,明早打水每屋分一桶,這樣大家都可以得到皇帝的恩賜啦!”
康熙皇帝暗暗佩服,打心眼里喜歡上了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說道:“小當家的真神童也!”接著口諭道:“于謙接旨。”于謙帶領一家人慌忙跪下,只聽康熙說道:“不知道小當家的有什么要求,是求官還是懸賞???”
于謙跪倒連連給皇帝叩頭,說道:“臣民不想當官,也不需要皇帝賞賜,只容小民遷移東邊道,為皇上守候和掌管長白山的山參,以謝皇恩浩蕩。”
康熙皇帝當場拍板,賞黃金萬兩,命于謙自己尋找住所,命于謙第二日啟程,隨皇帝巡視興京,在東邊道一帶尋找落腳之處,舉家享受皇帝俸祿。
于謙來到桓仁一帶后,找當地的人參把頭打聽、考察人參生長最優良的地方。一年后,于謙發現了一個山溝,那里水源充沛,土壤優良,林森茂密,景致宜人。他開始帶人放山,發現了一大片山參。于謙派人把大山參挖出來,最大的山參八兩多重。“七兩為參,八兩為寶。”這棵大山參簡直就是一棵珍世奇寶。于謙把國寶送到京城,面見康熙,取一道圣旨來此安家落戶。因為于謙是受皇帝封賞的大戶,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巨戶溝。”
參鄉巨戶溝的傳說
桓仁是聞名中外的:“參藥之鄉”,“山參之鄉”,是我國發現、采挖、生產、加工人參最早的地區,當年桓仁人參曾是各參行的“開行參”,“領包參”,有“桓仁人參不到不開行”之說?;溉噬絽?,也稱長白貢參,當地稱之為老嶺長脖兒、長蘆兒,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巨戶溝村因其山多林密、土壤松軟肥沃、氣候溫涼濕潤,具有得天獨厚的山參自然生長條件,而成為桓仁山參的主要產區。早在清朝的時候就以盛產而聞名,素有參鄉的美譽。巨戶溝最早稱作“棒槌溝”,清朝末年的時候,由于這里山高林密、四隅閉塞,有幾幫胡子(土匪)嘯聚于此,老百姓口口相傳,都叫“聚胡溝”,后來為什么又改成現在的名字呢?這里面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
清朝初年的時候,滿清皇帝為保護祖先的發祥地,下令把長白山一帶劃為封禁區,不準住人墾殖,二百年間幾乎與世隔絕。但據考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前,這里就有越邊犯禁的邊氓流民進山挖參采藥,后來更是挖地窨子,搭馬架子,甚至住山洞,墾荒辟地,栽種山參?;溉试苑N人參最早的地區就是現今的二棚甸子地區的巨戶溝、四平、江汀子等村。那時候,巨戶溝人煙稀少,樹木蓊郁,虎狼出沒,徑荒地僻。到了同治年間,這里才逐漸形成小聚落,人稱此地為棒槌溝。
傳說棒槌溝最早的占山戶是闖關東的老張家,靠挖山參發了財,后來陸續添丁進口,成為當地的大戶,人稱“張家大院”。張家大院四周是六尺來高的大墻,四角設有炮臺,很是氣派。張家從采挖山參到大片栽種,墾荒到雇傭伙計種地,后來又開了個雜貨鋪、油坊、糧米加工,家業越來越大。到了張家第三代,共生弟兄五人,哥五個名字中間犯“殿”字,老人按“仁、義、禮、智、信”給兄弟五人取的名。排行老五的張殿信年齡最小卻精明過人,他不僅頭腦靈活,而且識文斷字見識不凡,家里由他當家,大小事都聽他的,人稱“張五爺”。
山上的胡子幾次攻打張家未果,不僅因為他家雇有八個炮勇,而且還有十余個伙計,十來條火銃。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終于在一次張殿信親自押運一批貨出山下營口時被山里最大一幫胡子“占東邊”得手了。
“占東邊”綹子里大當家的人送外號“下山虎”,全伙三十多人,十幾條槍。周邊的幾伙綹子規模較小,多少都受他的節制。張殿信被綁了票,不但沒有贖票,還被胡子護送下山毫發無損,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張殿信被綁上山的時候,“下山虎”十分解氣,他占山多年,沒有拿不下的商戶,唯獨張家大院兩次攻打未果,所以這次他親自過堂。不料一番盤問之下,兩人竟是同宗:兩家都是闖關東來的,祖上都是山東登州府海陽縣松山鄉人,連宗譜字輩都一樣,名字中間犯“殿”字,“下山虎”名叫“張殿甲”,比張殿信大兩歲。張殿甲雖為匪多年,仍然十分認親,當即令手下擺筵為兄弟壓驚。
在筵上,張殿信不失時機的以古喻令勸導“下山虎”,讓他不要輕易下山劫掠,因為村里人家都是從山東漂洋過海來的,墾荒辟土十分不易,有的人不堪其擾搬走了,有點人家苦巴苦業攢下點家底,一下子搬光了,幾年來大家是提心吊膽,苦不堪言。
“下山虎”聽了皺眉不語,張殿信知道一時半會兒難以勸大哥洗手,于是提出由他回家后召集眾鄉親商議,每年按戶籌集糧餉,條件是他們不得在下山劫掠,并約束其他綹子的不法行為。
經過張殿信一番勸導,“下山虎”答應聯系其他幾伙綹子,但村里各家各戶要按時繳納糧餉。
多年雞犬不寧的日子終于過去了,雖然需要繳納糧餉,但村里人家地廣糧多,加上賣參的收入也頗豐富,繳納的畢竟是少數,所以大家很是感激張殿信。
后來張殿信逐漸勸說“下山虎”發動手下開荒種地,還指導他們種人參。商戶們賣貨有“下山虎”派人沿路保護,再也沒被劫過。
轉眼間到了光緒年間,朝廷為加強對東邊外的統治,下令解除封禁,提督左寶貴帶兵清剿各地的胡匪馬賊,為建縣設治做準備。
光緒三年,東邊道道尹陳本植與朝廷委派的設治委員章樾在六道河子培土起圩,設署辦公。隨著清丈土地的展開,張殿信不僅為本家兄弟擔憂起來:用不了幾年,土地升科(丈量上漲),城垣建成,官府必然將肅清匪患,安撫四鄉。到那時,本家哥哥和他的弟兄們定然難逃法網,不僅是被鎮壓,就是流竄他鄉,終究難得善終。他決定勸“下山虎”下山投誠,歸順朝廷。
“下山虎”很欣賞張殿信的機制靈活,認為他有遠見,所以對本家弟弟的話大家都言聽計從。經過張殿信幾番努力,章大人同意接收改變“占東邊”等幾伙綹子,有回鄉務農者,聽任其便;愿為官府效力者,必須洗心革面,遵紀守法,接受操練后依其能力安置到三班六房中去。
張殿信見章大人年前有為,為建設不辭辛苦,不禁身為感佩。聽章大人說用于建城的銀兩入不敷出,本地流通的又大多是白票(白條兒),在外地難以流通。他當即回家與家人商議,決定捐銀一千兩,又召集眾商戶勸捐,最后募得白銀兩千兩,全部上交官府。章樾甚為感動,親書“德澤一方”四字,命人制成匾額贈與張殿信,以表彰他的義舉。
張殿信早聞章大人飽讀詩書,文采出眾,此時章大人已將全境“東、南、西、北”四路和以“和、親、康、樂”為首編鄉定名,“聚胡溝”歸“ 煕和保(二棚甸子)所轄。想到家鄉之名十分粗俗,張殿信靈機一動:何不請章大人為之改名,以利后世發展。于是將本村原名以及現明由來一一講與章大人聽,并說:“大人如今匪患已消,村里殊為不雅,望大人百忙之中為我村另賜佳名,殿信在這里替全村老少拜謝了!”
章樾頷首應允,略一沉思,提筆寫下“巨戶溝”三個字,拉著張殿信的手說道:“一境山水村屯之得名,多有因緣典故,汝村百種參墾荒,素性勤勞,他日必獲其報。先匪患雖然名為湮之,此三字乃留其音而轉其意,愿他日溝中家家皆是巨商大戶,此亦無之良愿也!”
張殿信聽罷章大人解讀,不僅大喜過望,再三拜謝。從此“巨戶溝”之名傳揚開來,再未更易。
這就是流傳于桓仁地區的巨戶溝的傳說,百余年過去了,如今的巨戶溝,全村有85%以上的農戶都從事人參生產,村民靠種植林下參、移山參、栽植園參以及加工藥用參、禮品參,或在各大城市設藥店、辦藥廠致富,收入逐年增長,從開始的每戶年均收入幾千元到后來的幾萬元、幾十萬元,現在有的參農年收入已達百萬元,這正是當年章樾的話。
參鄉桓仁,以其得天獨厚的歷史條件和科學高效的生產栽培技術享譽全國,在中國人參史上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長白山人參放山習俗
據《太平御覽》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中葉,長白山一帶已經有采挖人參的活動。長白山區把進深山老林尋找采挖野山參稱為“放山”。原始森林中生存條件極為惡劣,要在野獸出沒的叢林里生存并找到野山參,須經歷各種艱難和危險的考研。經過千百年來歷代放山人的實踐,總結提煉,交流借鑒,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由專用語言、行為規則、道德操守、挖參技術、各種禁忌、野外生存技能等構成的放山人自覺遵守的獨特的民間風俗,經放山人師徒之間口傳身授,世代相傳至今。
放山習俗分布于長白山區,放山習俗中的道德規范、環境意識、價值認同和傳統技能,極大地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華為一種獨特的人參文化,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在中國各民族古老的習俗中,這樣歷經千年而至今仍具有實用價值的并不多見。
長白山人參放山習俗的基本內容如下:
拉幫:進山采參時,一般是多人搭伙,稱為“拉幫”。但特殊情況下,也有一個人進山采參的,叫“單棍撮”。
進山:入長白山時,采參人都帶著小米、咸菜和炊具。進山后的第一件事是選好場地,在窩風向陽山坳里用樹干、樹皮搭個窩棚,以備居住。尋找人參過程中,如果有人發現了人參,就要大聲喊:“棒槌!”,這叫“喊山”。把頭接問“什么貨?”發現人瞅準以后就要立即回答,說出幾品葉(識別人參年份的簡單的方法)。然后,大伙接著說“快當!快當!”,這叫“接山”。
抬棒槌:抬棒槌就是挖參,發現人參喊山之后,把頭先用拴有銅錢的紅絨繩套在參葉上。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人參生長在茂密的草叢中,拴上紅繩是為了醒目,便于識別。拴完紅繩以后,把頭要在人參周圍的地上畫一米見方的框框,四角插上四個人用的索拔棍,稱之為“固寶”。其他人點燃蒿草熏蚊蟲,以便把頭集中精力挖參。
打參包子:參挖出來后用苔蘚、樺樹葉、摻上一些原土,把人參包起來,外面再包上大塊的樺樹皮,用楸樹皮打成“參包子”。
挖完參要砍“兆頭”,即由把頭在附近選一棵紅松樹,朝著挖參的方向,從樹干上剝下一塊樹皮后,在白茬樹干上用刀刻杠。放山的人數刻在左邊,有幾個人就刻幾道杠;右邊刻的是幾品葉參,幾品葉就刻幾道杠。這是為了使大家知道這個地方曾經挖過人參,是人參生長區。
放山人自覺遵守一條重要的行規:“抬大留小”。小人參不挖,即使是遇到成堆成片的人參(五匹葉為首的成片人參叫“片”,六匹葉為首的成片人參叫“堆”),小的也要留下,待其長大留給后人挖。跑紅頭(八月上旬參籽熟紅了的季節)的時候,抬棒槌時要把成熟的參籽兒撒播到土里,長出參來留給后人。
古老的長白山人參采挖習俗,一直沿襲至今。2008年6月,長白山采參習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